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

饭否情缘

我和饭否的结识,大概是在今年的四月份。

我的Twitter帐号是在4月16日注册成功的,那时极不安份,尝试一切挣脱束缚的东西,尤其是在网络上,学会了各种突破GFW封锁的方法。偶然的因由,我得知国内也有类Twitter应用,即“饭否”,据说用户非常多。我就在Google上面寻到其网站http://fanfou.com/,但是当时已不能访问,我还以为是GFW封锁,没想到是服务器关闭了。记得当时我还被某个披着“饭否”外衣的类似人人网的交友网误导,注册了一个帐号,异常垃圾的个人主页,马上就注销了。后来才得知“饭否”早于2009年7月8日就被关闭了。

当时刚接触Twitter,对微博客不太了解,且未真正接触饭否,所以谈不上什么感情。但是,“饭否”二字的确让人感到很亲切。“吃了吗?” 符合中国人本色生活的问候,书面语“饭否?”

后来就不再关注,且翻墙不太熟练,twitter也很少更新,更多是因为无话可说,只是关注一下锐推罢了。再后来,注册了新浪围脖,很快发现自己被淹没在群众的海洋中了。我关注很多名人、公司、媒体,仍然很少说话,只是沉默的粉丝,只是围观的群众,我不知道为什么关注他们,不知道为什么上围脖,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何处。这种处境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,找不到存在感,于是渐渐就不喜欢了。之后,维护了一个公益组织的官方围脖,也只是把它当作web1.0来用,发布信息什么的。再后来,腾讯围脖开始内测,在BBS上通过邀请也注册了,只是由于QQ的缘故,很少登上去,QQ2010干脆内置微博,依然很少去发消息。就这样,晃晃悠悠的过去了许久。

值得一提的是“做啥”,在“饭否”未果的情况下倒是玩转了许久“做啥”。

2010年11月25日,饭否开始恢复访问,一时成为网路热点,大家奔走相告、争相议论。可是时至今日,饭否依然只开放邀请注册,不过500多天前的老用户仍可访问,数据保留。这就是“饭否归来”。我在豆瓣上找到一个邀请,赶忙注册了,我也算是半个老用户吧,呵呵。

一位饭否老用户在饭否溜达一圈后,在新浪微博上发表如下感慨:
对很多人来说,饭否就犹如十年前的初恋,但现在自己已和新浪微博结婚了。有了初恋的消息,你仍不妨去听听看看,而现实的生活还是要继续过。这是饭否的尴尬,也是王兴的难题。
是啊,无论怎样,今时已不同往日,江湖变幻,物是人非。

我特意查看了一下fanfou.com的源代码,确实隐藏了一段摘自《圣经》的话:
  We are troubled on every side, yet not distressed; 
  we are perplexed, but not in despair;
  Persecuted, but not forsaken; 
  cast down, but not destroyed; 
  
  Thank you all, for always being with us. 

是的,虽然相识未久,我喜欢饭否。

在《Google将带来什么》这本书中,有这么一句话:“授人以控制权,会被人们利用。但如果不这么做,你就会失去人心。” 饭否能让我找到自己的存在,这点对我很重要。

碎片生存

关于启蒙主义,钱理群先生在《我的精神自传》中说到:
我不能不面对现实,面对启蒙主义自身所存在的问题,我要彻底地打破“启蒙万能”的梦。“五四”时有这个梦,八十年代我们也有这个梦,以为启蒙可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。现在,这个梦必须被打破,启蒙不是万能的,启蒙是极其极其有限的。但是它又不是没有作用的,也就是说要把启蒙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。打破启蒙万能的梦不等于不要坚持启蒙,只有先打破这个梦,坚持启蒙才有意义,否则所有的坚持都是虚幻的,是一种自欺欺人。我们必须打破它,重新建立一种启蒙的意识。只有首先质疑启蒙,然后才能坚持启蒙。质疑启蒙不仅要看到启蒙的危险性,它可能导致专制主义,而且还有看到启蒙的有限性,甚至是极端的有限性。我们需要的,是看到自己的陷阱和局限的清醒的、理性的、低调的、有着明确的边界意识,因而也是坚定的启蒙主义。
对此我是不太了解的,因为学习理科的缘故,很少读这方面的书。启蒙从来都不是万能的,同样,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,都有其时代局限性。诚如小琼所讲的,“人的独立,并不是别人给的,是需要自己去觉悟和争取的”。启蒙的意识是必要的,启蒙什么、如何启蒙,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我需要进一步去充电。

今天按计划起床,早上读了一个小时的书,那本《Google将带来什么》,速度较慢。

下午无意间试用了picasa,一下子就喜欢上了。它有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功能,譬如人像识别,令人拍案叫绝。其它还在摸索中。Google的产品总是令人惊喜的。

下午在QQ上遇到高中时的一位女同学,看照片、视频眼熟,却不记得名字了。想想,四年多了,烟花易冷,人事易分。

我戴上耳机,开始听1987年红楼梦原版电视剧主题歌曲的CD,系王立平作曲,陈力主唱。颇令人沉醉,“不闻永昼敲棋声,燕泥点点污棋枰,古人惜别怜朋友,况我今当手足情。”也许我对于大是大非已经感到疲惫了吧。

人生真的若许么?

安静下来,细思历史风云变幻,百姓的分量究有多重?这个“群众创造的历史”是个真命题吗?恍惚就是一个舞台剧,一幕接着一幕,台上的换到台下,台下的换到台上,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。

人是一种极度不自知的动物,却总能为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。就是这样无谓之事纷纷扰扰,人类思想的进步才显得异常缓慢。呵呵,或许这才是一种常态吧!

愿我做个明白人。

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

活在当下

我非常喜欢萧秋水的文字,读她的博客,我可以认识一个真实的萧秋水。

博客这个东西,承载了很多人的梦。其开放性、专业性、个体性都比较明显,相对于个人日志,后者可能有更多的隐秘性,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。当你在认真写博文的时候,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思考和总结过程,所以坚持写博客,既是自我提升,也是一个分享的过程。

我从萧秋水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一个重要的生活态度:活在当下。

大概一年之前,我在瀚海上面认识一位姐姐,对她在bbs上的活动有所关注,后来在和她聊天时我表示她是一个真实的人,毫无顾忌,想说就说,想唱就唱,想疯就疯,活得很真实,令我感到很羡慕。此话确是发自内心的,因我的状态总是内闭、寡言、不喜交际的,感觉不到快乐,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,很是烦恼。我于是向她请教其中的奥妙:如何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?她告诉我说因为自己曾遭遇巨大感情挫折,所以变得这样了。是否如此,我也不便深究,就当时的状态,倒是令我折服的。

而我,即便在现在,依然无法完全敞开自己。我有很多的想法,却总是深埋内心,从不轻易表露的。即便在一些利害关系上,也总是习惯忍耐。我的不自信让我缺少力量,并极大阻碍了我个人的发展。我花太多的时间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,譬如长时间看电视剧、长时间沉浸在白日梦中、偶尔还会长时间玩电脑游戏,有时候就是不想按照作息时间约束自己,熬夜、白天睡觉等竟非常频繁。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。

就如写博客之前,我总是先想到从自己的记忆中或者幻想中寻找素材,特别想写家乡的山水和人事,想写奶奶,想写中学时青涩的光阴。我对当下缺少感觉,或者是在有意回避什么。

而萧秋水写养花、沏茶、煮饭、爬山,最多的是读书,这些都是那么真实可感。从点滴之中体悟生活的真谛。她酷爱金庸武侠,喜欢读各种书,经常爬山,善于思考,这就是我的印象,一个多么丰富的人生!

何谓真实?唯在当下。

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

公民社会

12月6日晚上,在益和小组开会之前的三分钟演讲上,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

关于公民社会,可以达成的共识有:现阶段->个体的独立->社团的自然产生->公民社会。而我觉得,公民社会似乎更深一层。我觉得公民社会的一个前提是政治的消亡、国家的消亡。政治的消亡并非体制改变,而是完整意义上的消亡,即没有政治了。

王队说:公民社会的细胞就是社团,即在社区中基于共同志趣自由组合的三人以上的团体。这点我是认同的。但是,我不认为民间组织现阶段的任务是催生这样的社团,我觉得就中国目前的情况,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达成个人的完全独立,我们不要做围观的群众。所以,王队的想法有“急功近利”的嫌疑,因为现在去催生社团,是毫无意义的,个人没有个体意识的情况下,组织团体只是摆设,没有人承担,没有人参与。

所以,我提到个体的独立。我觉得这非常重要。

我始终觉得,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是必然要经历的,不可错过,不可滞留,不可超越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我似乎有些理解了。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都是早生的婴儿,甚至是暴力催生的。有好的理想,就必须要考虑达成理想之前各种可能的存在。

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,正是个人开始独立的阶段,摆脱了封建制度对个人的禁锢,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价值,开始追求个体的存在。而资本只是“个体价值”的一种外现,由是,疯狂追求资本的时代到来了,这是不健康的,所以会产生周期性的危机。资本成熟之后,人们会转向追求个体精神的独立,个人言论、个人权利等,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,个人是社会一分子,社会承认并尊重个人价值。所以,严格地说,资本主义并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发展阶段,也许它存在的时间会很长,但是对人类发展而言,资本只是个体独立的一个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等到个体完全独立之后,人们的自组织能力必然在社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基于共同志趣,社团便自然产生了。社团的成熟,标志着社会的真正出现。

往更远处去想,社会主义阶段,社会的细胞就是社团。当社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得到极大提升的时候,所谓“政治”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诚如庄子所说:“夫能令天下治,不治天下者也”。没有了政治,国家也只是一个地缘概念,甚至,国家也只是一个社区,也就无所谓国家了。这就是我所说的“政治消亡”、“国家消亡”。当地球人类只是一个社区的时候,就是公民社会的时代了。

我一再强调,人类发展的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,是需要时间积累的。试图延迟或者超越都是不可能的,所以,暴力革命并非必由之道,复辟也是不能长久的。

而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,正是需要大力提升个体独立性的阶段。首先,资本尚未完全成熟,很多人都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,所以资本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;其次,人类的需求在逐步多样化。Web2.0将加速这一进程。但是,任何跨越发展无异于空中建楼阁,是不靠谱的。

天下百姓

词曰: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

当我们在看世界格局的时候,很自然地想到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,虽然这种叫法不常见了。我们眼中的世界总是分立的,政治体制、文化信仰、经济水平等都相差甚大,这就导致了我们很难以“同理心”来看待其他国家的人。

但是,这是否是真实的呢?我们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媒体,而媒体的关注点更多地投向了政治、军事、娱乐,不管是有意无意,我们的兴趣点也正是这些方面。从政治的分立甚至是对立来看,我们的确很难平衡我们的心态。譬如北朝鲜,我们的认识只是来源于政治或军事,世袭王朝、核武器、半岛冲突等。基于这样一种印象,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,朝鲜球员遭到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“侮辱”,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。问题的严重性完全不亚于种族歧视。

「邪恶轴心(axis of evil)这个词也许我们并不陌生,是美国前总统乔治·沃克·布什於2002年1月在他的國情咨文中所發表的看法,意指「赞助恐怖主义的政权」;其中明确指出的国家包括伊朗、伊拉克和朝鲜。这就导致一大批人在提到伊朗、伊拉克、朝鲜的时候,很自然地想到所谓“流氓国家”。这种印象是多么可怕!

最近看了伊朗的一部电影,“The Color Of Paradise”,是伊朗导演马吉德·马吉迪(Majid Majidi)1995年的作品,中文译名《天堂的颜色》。同一导演,1997年拍了另一部片子“The Children of Heaven”,中文译名《天堂的孩子》或《小鞋子》。

那么,伊朗的百姓和美国的百姓有什么不同吗?一样需要种地、洗衣,一样有父亲、母亲,一样有儿女,需要赡养老人、抚养孩子,一样需要组建家庭,送聘礼、盖房子……伊拉克、朝鲜又有什么不同吗?就如:白人和黑人有什么不同吗?也许有人很穷,但是穷根本不能代表什么,财富一样不能彰显你就高人一等。为什么伊朗百姓就要生活在政治阴影中,生活在战争阴影中?为什么朝鲜人民就不能得到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尊重?凭什么?为什么伊拉克就需要美国去“解放”?

我们眼中的世界根本就不是真实的,因为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或者被带有色眼镜。也许我们真的需要信仰,因为只有在信仰面前,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。